澳门沙金网址入口

67年,许光达被说成是贺龙“参谋长”,许光达诙谐一言,哄堂大笑
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澳门沙金网址入口 > 新闻动态 > 67年,许光达被说成是贺龙“参谋长”,许光达诙谐一言,哄堂大笑
67年,许光达被说成是贺龙“参谋长”,许光达诙谐一言,哄堂大笑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10:43    点击次数:183

1967年1月16日,开国大将、时任国防部副部长许光达因病上午前往医院就诊,直至下午才重返办公室继续工作。

他未及安坐办公室,便有一群人不容置疑地闯入,径直将他拽至会场,要求他说明与贺老总相关的某些事宜。

面对台下沸腾的人群,许光达镇定自若,微笑着说:“你们提及的那些事情,我全然不知。”

闻许光达此言,台下众人骚动,部分人大喊“口号”,声震屋瓦。良久,会场终归于平静。

随后,一人挺身而出,厉声询问:“如实说来,你是否打算为贺龙担任‘参谋长’一职?”

听闻此言,许光达面露讶异:“你说什么?我已是国防部副部长、开国大将,何须冒生命危险,仅争个参谋长之位?”

说完,他连连摆手,再次强调:“我许光达岂会愚蠢至此,做这种亏本的生意,我怎会答应?”

他“一本正经”的面容,配以诙谐风趣的话语,引得会场众人捧腹大笑。毕竟,将国防部副部长换为“参谋长”,明智之人皆不会做此亏本之举。

许光达的回答令提问者一时无言,涨红了脸也反驳不得。会场内人群开始窃窃私语,议论声四起,场面变得杂乱无章。

会议组织者见目标未达成,事态反向进展,恼羞成怒之下,当即宣布会议结束。

尽管许光达“赢得了一场胜利”,但他心情却愈发沉重,深知这仅是开始,更猛烈的风雨正等待着他,一切远未结束。

相较于个人安危,他更为挂念的是敬爱的贺老总,毕竟,贺老总才是这些人的首要攻击对象。

许光达,湖南长沙赤贫农家子弟,原名德华,自幼丧母,由父抚育成人。

家境贫寒,为糊口,年仅七岁的许光达,身高尚不及牛鞭,便已开始为地主家放牧,以此维持家庭生计。

幼时的许德华,极度渴望学习,常暗自羡慕学堂内的孩童。他习惯将牛系于树上,而后悄悄溜至窗外,静心聆听先生的授课。

风雪交加之日,许德华再次贴到窗边偷听,因衣着单薄而受寒晕厥,所幸被学堂师生及时发现相救。

当时,教课的邹希鲁先生多次发现许德华在窗外偷听,因其热爱学习,便特例允许他免费入学,在学堂内听课。

许光达不负邹希鲁期望,各科成绩均出色,1921年,年仅13岁的他便以优异成绩考入了长沙师范学校。

许光达惊喜地发现,刚入学长沙师范不久,邹希鲁也被该校聘为教师,两人得以再次延续之前的师生关系。

长沙彼时乃革命思潮与活动蓬勃之地,湖南党支部已建立。不久,许光达亦受革命思想熏陶,与师生共探救国救民之道。

他在此期间成婚,妻子是恩师邹希鲁的小女邹靖华。婚时他14岁,她9岁,虽是包办,却两情相悦,婚后二人感情极为融洽。

1925年9月,18岁的许光达加入中国共产党,随后遵组织之命,赴黄埔军校深造,专攻炮兵学科。

临近毕业之际,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致使国共首次合作瓦解。在革命深陷低谷时,他毅然投身南昌起义,并在此期间结识了贺龙。

在三河坝战斗中,起义部队南下时,连长许光达负伤,只得回家乡疗养。在老父安排下,他与邹靖华完婚。

老父亲急于让他成婚,原因有二:一是他年满19岁,适婚之龄;二是期望婚姻能将他留在家中。

幸运的是,邹靖华深明大义,全力支持许光达的革命事业。伤愈之际,他便毅然离家,踏上寻觅失联党组织与部队的征途。

1929年9月,许光达历经波折抵达鄂西革命根据地,与贺龙会合,并决定追随他共同投身革命事业。

许光达因黄埔出身得贺龙赏识,不足一年即升任红6军17师师长,且他实至名归,多次于危急中拯救红二军团。

1930年10月,红二军团攻打长沙未果,撤退时遭三路敌军夹击,许光达挺身而出,指挥部队殿后掩护撤退。

同年12月,国民党派遣3个旅围剿红二军团,许光达再次率部迎战,历经2昼夜激战,虽全师伤亡过半,但仍成功助军团部安全撤离。

1931年1月,夏曦加入红二军团并推行“整肃”,导致许光达师长职位被降,改任团长。

对于此事,许光达态度从容:“无论是师长还是团长,关键在于能打胜仗!”

遗憾的是,红二军团将领们的宽容并未收获善果,随后的湘鄂西反围剿行动中,他们遭遇了连续的挫败。

1932年12月,夏曦坚持下,红二军团与围剿敌军进行了阵地战,虽成功歼敌2000多人,却也遭受了重大损失。

至1933年1月末,多个战略重镇的失守使红二军团陷入极度困境,面临全军覆没的危机,令贺龙、许光达等人焦急万分。

许光达再度挺身而出,领一团兵力直插敌阵核心,并亲临战事最炽烈的柳枝集,誓要粉碎敌军图谋。

在这关键时刻,后方的“整肃委员会”竟来电要求“谈话”,令许光达这位好脾气之人都愤怒难抑,他悲壮回应:“待此战结束,我必前往!”

许光达因反对夏曦的作战方案,每次“谈话”都如同历经生死考验,仿佛在鬼门关前徘徊,危险重重。

宁战死也不愿死于内讧,许光达此战倾尽全力。不幸中,一颗流弹击中他胸口,距心脏仅10厘米,最终他英勇地倒在血泊之中。

闻悉许光达受重伤,师长段德昌急奔医院,泪眼婆娑地恳求院长务必全力救治,定要让他转危为安。

彼时,红军医疗条件极其有限,连麻药都匮乏。许光达历经三次手术,遗憾的是,胸中的子弹仍未被成功取出。

贺龙闻讯后,亲赴医院,即刻下令将许光达送往上海医治,正因如此,许光达侥幸避开了“整肃”风波。

许光达因重伤及上海时局动荡,被送往苏联。在苏期间,他不仅伤势痊愈,还进入东方大学,系统学习了多项军事知识。

1938年,许光达重返延安,被委以抗大教育长之职,期间他著文颇丰,为抗日军政干部的培养及抗日经验的探索,立下了卓越功勋。

此刻,许光达已与妻子邹靖华阔别十年,且有消息传称,邹靖华已遭反动派毒手。

在延安,许光达遇见贺老总,贺老总见他已三十而立却仍单身,劝其再婚。许光达坚决拒绝:“我要等待靖华,若她尚在人世,我另娶他人,岂不让她心碎?”

许光达惊喜地发现,同年,邹靖华携小妹许启亮赴延安投身革命,二人得以重逢。

1941年初,许光达被委以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重任,并兼任延安交通、防空及卫戌司令,标志着他再度投身战场,肩负起新的使命。

1942年春,抗日斗争尤为艰难之时,他被委以120师独立第二旅旅长重任,并兼晋绥军区第二分区司令,重返贺龙麾下,共赴与日寇的殊死搏斗。

解放战争爆发后,许光达渡黄河至西岸,加入彭德怀指挥的西北野战军,并率领部队持续战斗,直至攻克兰州。

新中国成立后,许光达因在苏联学习汽车、坦克、大炮等知识,被召回北京,担任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,同时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车学校校长之职。

1951年,许光达赴朝鲜前线考察后,决定将新成立的坦克部队投入战场,尽管仅成立数月,但部队在朝鲜战场上仍取得了显著的战绩。

1955年,基于多年累积的卓越军事功绩,许光达荣获大将军衔。

许光达自觉功绩不足,对此殊荣深感不安,遂找贺老总请求降衔遭拒,后又致信主席表达此意。

收到申请信,主席感慨万千,称赞其为“共产党人自我革命的鲜明镜子!”。

毛主席认为他授大将军衔实至名归,驳回其降衔申请。他只好请求行政降一级,因此成为十位大将中唯一行政5级者。

1959年,他因在装甲兵工作中的卓越贡献,被提拔为国防部副部长,继续主要负责装甲兵相关事务的管理。

60年代,林总等人强调“政治突出”,许光达反对,认为技术是装甲兵之基,因此双方产生了矛盾。

1964年春,林总在空军组织清洁现场会,命司令员亲自参与,许光达当即拒绝:“我军正筹备比武,训练繁重,我不能叫大家去清暖气片缝。”

此事迅速传至林总耳里,加剧了他们关系的紧张。此后,许光达几乎不参与类似事务,致使双方矛盾日渐加深。

1966年起,我国步入特殊时期,许光达的生活日趋困苦,贺龙、彭德怀等将领亦面临同样困境,随后,便发生了文章开篇所描述的场景。

此后,许光达历经诸多困苦,却从未屈服。他们令其撰写“材料”,他仅敷衍地写几条“语录”上交。

当他身陷困境,妻儿亦受牵连。妻子邹靖华同样坚强,面对划清界限的要求,她反驳说:“我们已结婚40载,这界限岂能轻易划清?”

1967年8月,许光达再度被隔离,他预感不祥,对妻邹靖华言道:“你或需做好准备,或将再历一次如十年前那般的生活。”

邹靖华未曾料到,那次离别后,她与丈夫竟再未相见,成了永诀。

1968年11月中旬,许光达健康状况恶化,出现痰中带血及吐血现象,但这些症状当时并未得到足够重视。

1969年6月3日,许光达在医院如厕时逝世,终年61岁。家人未能见其最后一面,他便被送往火化。

不久,该消息迅速上报,上级指示明确:“其骨灰安置事宜,按既定安排执行即可。”

1969年6月30日,许光达之子许延滨,恭敬地捧着父亲的骨灰盒,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的首室之中。

放置骨灰时,他采取了惊人之举,将骨灰盒倒置,此举背后原因,不言而喻。

当旁观者提醒许延滨时,他冷漠回应:“是我放颠倒了,你们重新颠倒回来便是。”

1977年6月,许光达获平反,21日其骨灰安放仪式重申。邹靖华携儿女凝视骨灰盒上丈夫遗像,泪水不禁潸然而下。

历经八年,她丈夫(父亲)的冤屈终得昭雪,得以在另一个世界安宁……

#百家说史迎新春#